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打造孤独症儿童无障碍教育环境,有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郭德华,特殊教育学博士,心理学教授,中国残联精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孤独症工作委员会主任)

本人在《无障碍理念视野下孤独症融合教育研究》(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版)》,2020,19:25-29.)一文中首次提出孤独症教育无障碍理念,在广西幼专建立了孤独症教育无障碍研究中心,开展孤独症全生涯教育实践研究,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把无障碍理念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教育是一种创新,也是一个时代发展趋势,无障碍既包括物理环境,更需要理念、技术、信息和服务的无障碍。

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充满着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困难重重,有的入学无门、有的潜水混读、有的被赶出校门,给ASD儿童身心发展和ASD家庭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要打造孤独症儿童无障碍教育环境,从宏观层面看有以下三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1-

加强法规建设与落实

加大政府投入

融合教育的实质是普通学校所能提供的服务与ASD儿童个别化需求实现最佳匹配的过程。

随班就读是我国目前施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融合教育师资、经费、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还无法对ASD儿童的融合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无法实现最佳的匹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对于ASD儿童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尽快推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早将孤独症服务纳入保障范围,把孤独症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学前康复和职业高中阶段,把个别教育计划(IEP)纳入孤独症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落实教育保障措施,这是维护ASD儿童权益的最可靠途径。

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现在无序、混乱的状况进行规范,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尽快出台从业人员考核评定标准和认证制度。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减轻孤独症患者家庭的负担,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进入到合格的学校和机构中接受干预和教育支持。

-2-

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水平

构建融合教育氛围

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言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要加强有关孤独症理论和实践培训,通过相应的资格认证。

在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和教师也要通过相关的培训,完成规定的课程,取得资格认定。

孤独症相关服务机构应加强和专业院校的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良好的信息通道,以得到专业、科学、前沿的指导,提高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只有一两所高校建立了孤独症师资专业(方向),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从长远来说,国家必须加强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能力,设置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综合性、跨学科的孤独症教育康复专业,切实提升专业规范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融合教育氛围的构建不仅仅是ASD儿童所在班级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每一位在校人员和相关社会服务部门的职责。

学校校长、行政人员、学科教师、普通儿童和家长等都应当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来。

目前我国的融合教育尚有许多问题和空白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填补,融合教育不仅是对特殊儿童有利,对系统中的每个人都有利,所以,需要改变理念,构建教育无障碍软硬件环境,使系统中的每个个体都能从中获益。

对学校关键人员,例如需要加强普通学校行政人员尤其是校长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应当对普通教师进行更为系统的职前或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ASD儿童的认识了解、相处技巧及专业实践能力。

此外,需要对学校中的普通儿童进行关于ASD儿童行为特点和处理策略的知识和助人理念熏陶,尊重生命的多种形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ASD儿童进行社交互动,实现互惠性发展。

-3-

促进跨机构、跨专业的合作

提供可持续支持

要将专长于孤独症等儿童发展性障碍的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儿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其他获得执业资格的治疗师等整合起来,建立一支跨机构、跨专业的工作团队,构建基于社区的资源中心和服务体系,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咨询,并参与制定具体的个性化干预方案(IEP),努力整合各方面资源,为ASD儿童和家庭提供可持续、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十四五”将开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远大征途,教育先行已达成共识,孤独症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最明显的短板,障碍重重,从研究到实践、从保障到落实都处于弱势地位,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研究刚刚起步,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希望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推进理论和实践研究,造福广大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共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