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 2020年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0年12月29日,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办的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会议在好望角大饭店顺利召开,来自全市精神卫生、精神康复、公共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等领域的10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党委书记占归来主任医师主持,他指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正面临探索如何更好地在社区进行治疗和管理,也是思考如何去优化管理和促进康复的新契机,如开展线下服务、居家指导或者提供远程康复等非接触式的服务管理等,并强调共同探讨精神康复话题是在疫情背景下促进精神卫生学科发展的有力依托。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主任医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精神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的纽带,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有效康复形式之一,在预防和治疗领域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加强精神康复服务供给和质量提升,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有助于补齐精神卫生康复体系短板,对拓展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不断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社区康复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本次会议旨在总结疫情背景下国内外精神康复经验和模式,希望通过探索精神康复服务在突发公共卫事件中的角色与定位,探讨后疫情时代精神康复工作的服务路径和内涵,促进精神康复工作实践与研究,也为今后上海精神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洁皎教授表示,在疫情背景下,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也给各行各业乃至世界格局带来变革。行业亦如时代的缩影,精神康复工作也在今年的挑战中迎来了发展机遇,精神康复领域在精神卫生同道不断地探索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历史新局面,希望各位同道借此机会交流分享精神康复工作中的创新模式与经验,也相信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能够贯穿学会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精神残疾康复工作,发展新的康复模式和技术,为我国医学康复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大会紧扣 “多学科 多元化 融合发展”的宗旨,议题涵盖严重精神障碍同伴支持、后疫情时代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职业训练与精神康复、公共卫生体系下的社区精神健康康复服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评价、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模型及案例分析等内容,贯穿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病程,共同探讨疫情背景下精神康复工作的经验与模式、机遇和挑战等。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常务副主任马宁研究员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为参会人员带来了有关精神卫生同伴支持的主题报告,从概念、模式、效果、意义、发展历程、项目成果等多方面介绍分享了同伴支持的相关内容,呼吁大家积极关注精神卫生同伴支持项目。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连忠教授以职业训练与精神康复为主题,从职业康复训练的意义、康复设置及操作,以及对职业训练与精神康复的反思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从职业训练方面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有关思路。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社交技能团体训练、同伴支持、就业指导、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家属联谊等方式,促进康复者与家属携手“复元”,有助于实现精神康复最后一公里。他指出,职业康复为精神障碍康复患者打开一扇窗,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是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

        天津安定医院(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徐广明教授围绕“精神障碍康复实践之康途之家”分享了天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经验。他指出,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康复延迟和不足一直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社区精神康复在整个康复服务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通过介绍项目背景、服务对象、环境设施、服务内容、项目进程等方面,分享了天津市安定医院康复基地的康复经验,希望康复基地在帮助患者完成从医院到回归社区的过度的同时,也能满足患者在自我照顾、社区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身心健康、职业技能学习、工作习惯等多方面的需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副科长张伟波副主任医师在后疫情时代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报告中指出,在疫情时起时伏的过程中,如何满足并升级精神康复服务,是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必然要求。他围绕疫情下严重精神障碍社区服务管理的问题与现状、机遇与挑战以及后疫情时代严重精神障碍社区服务发展与对策等方面内容,对后疫情时代下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延伸。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严重精神障碍社区服务管理的发展与对策:一是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赋能疾病管理;二是信息整合机制,实现“无感式”社区服务;三是建立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干预、长效药物治疗模式、全生命周期健康干预等“多样化”新型干预技术体系;四是加强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体系化”建设;五是关口前移、转变理念,开展“预防性”康复服务。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工系主任赵芳教授从风险社会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责、寻找社会工作在精神健康康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几方面展开对公共卫生体系下社区精神健康康复服务的报告。她表示,公共卫生领域是社会工作最早的专业实践领域之一,医学科学与社会变革的结合,促成了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她指出,社会工作致力于应对健康中的社会因素,消除健康差异,促进社会公平,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社会工作通过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和政策干预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宣传、筛查、协助,实现更好的资源分配和更好的社会政策倡导。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严非教授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评价”展开了对精神康复的探讨,围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评价的目标、分类、以及应用等阐述项目相关内容。她认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网络体系是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虽然较为完备,但其运转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增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与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员队伍力量、挖掘更多有需要的社区人群接受服务、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利用率密切相关,建议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居民心理健康监测系统作用、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引进机制、有针对性地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等措施来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蔡泳教授就“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及案例分享”开展报告。通过阐述健康-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理论依据、结构、作用与优势等,介绍了IMB模型的构造、应用等内容,并分享了IMB模型的运用案例,以及IMB模型的AMOS实现技术。他指出,IMB模型综合了各大理论的优势,形成关键变量的整合,有利于建立路径关系、因果联系并转化为干预措施。

        最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朱益科长、社工部薛莉莉主任、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杨明远老师、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国珍医生以及华泾镇阳光心园负责人王玮老师围绕后疫情时代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展开讨论,分别分享了各自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经验。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依托网络平台提供线上服务,积极引导患者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精神康复服务的覆盖性和可及性。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关注患者配药问题及生活作息等,通过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主动为患者提供干预,积极动员患者参与精神康复活动,大力推动长效药物项目实施;华泾镇阳光心园则定期安排手工课程、开展线上微信群等,及时对患者开展沟通和指导;各区社工在隔离点、机场往返过程或口岸等环节持续对有心理服务需求的人群开展心理疏导。薛莉莉主任提出,后疫情时代,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应与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有机融合。一方面社工师可作为个案管理员、教育者、咨询者、资源链接者、病患的陪伴者等诸多角色,协助病患及家属落实社区康复措施;另一方面,社工也有责任去宣传和推广本市的长效药物惠民政策和新型非接触式精神卫生服务模式,让患家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享受优质精神卫生服务。朱益科长表示,在新的疫情时代背景下,精神康复发展需要依托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精神卫生工作。

        本次会议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精神康复方面的经验交流,充分发挥了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专业学术平台服务作用,体现了各位与会专家学术上的民主作风与虚心求实的精神,为探索严重精神障碍康复管理服务工作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推动与促进了精神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全面推动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公众号